近十年以来,我院先后审理了“芦荟案”、“平谷大桃”、“碧溪广场”、“新得力”、“中盛怡和”、“亿霖木业”、“伦敦金交易”、“蒙京华”、“三河墓地”等118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1]这些案件不仅直接损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引发诸多不安定因素,成为危害首都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为进一[……]
何成兵:“赔钱减刑”的法律定位与价值探讨
【摘要】由一起案例引起的“赔钱减刑”的争论一度如火如荼。但如果客观冷静地了解案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及法官作出判决的前提依据,就会发现“赔钱减刑”的说法欠缺科学与公允。它实际上是赔偿民事损失可以在刑事量刑上予以从轻或减轻考虑的一种行刑理念,可定义为赔偿可从轻或减轻原则。这种理念从合法性角度考察符合刑法的谦[……]
漏罪并非一概数罪并罚
刑法第70条规定,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此即所谓的“先并后减”。这种数罪并罚的特点是:所犯数罪[……]
事后不可罚行为研究
【摘要】事后不可罚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场合,为了确保、利用或处分本罪行为所获不法利益而针对同一法益(即本罪法益)实施的,尽管形式上符合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因未超过原法益侵犯范围和程度而不可罚的行为。法益侵犯说基础上的构成要件解决理论是事后不可罚行为的理论根据。事后不可罚行为是与法条竞合并列的一种本[……]
驾车追赶抢劫者致死系防卫过当?
行为人遭遇抢劫后或者发现路人被抢后,迅速驾驶机动车追赶抢劫者并造成其重伤或者死亡,那么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对此,各地司法机关处理方法不一,争议较大。事后防卫说认为,行为人撞伤或者撞死逃逸中的抢劫者,属于不法侵害结束后的事后防卫行为,不成立正当防卫,应根据行为人实施追赶行为时的责任内容确定其刑事[……]
死缓适用之实质标准新探
【内容提要】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与死刑立即执行都是死刑的执行方式,二者适用的界线不在罪责层面,而在伦理层面。“不是必须立即执行”这一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适用原则,是刑事政策导入刑法的结果。由于在强调生命至上、保障人权的背景下,“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原则应当被解读为“被害人宽恕加害人的罪行”,因此,被害人[……]
论被害人的量刑参与——以经验性该当为视角
【内容提要】正确认识被害人参与量刑和刑罚该当性之间的关系,对促进量刑公正具有重要意义。经验性该当作为刑罚该当理论之一种,其正义观念依据是社会共同体对犯罪人的可谴责性具有共识性的正义直觉。被害人参与量刑是经验性该当的理性吁求,可证明犯罪人的可谴责性,促成社会共同体正义直觉生成,运用恢复过程实现正义。[……]
共同犯罪的正犯、帮助犯理论的反思与批评
【内容提要】对于共同犯罪人进行怎样的分类,这是由一国的刑法传承所决定并与其刑法文化相联系的。混合型分类方法在共同犯罪人分类这一简单但充满逻辑挑战的问题上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冲突。通过证伪方法可以彻底否定那种分工形式用来认定犯罪的错误观点。作用地位分类方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较好地评价各共同犯罪人在同一[……]
量刑基准研究
【内容提要】我国刑法理论上,围绕量刑基准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并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少争议。从量刑基准的概念内涵、存在必要性以及确定方法都未有较为统一的理解,成为制约量刑理论发展的桎梏。当前应及时对量刑基准理论争议进行体系化深入研究,以期促进量刑基准理论最终形成。
【关键词】量刑基准构成性基本事实抽象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