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罪累计数量处罚制度,是指对数个侵害行为的危害结果、侵害对象、行为规模等反映数行为客观危害程度的数值累加,从而对数行为社会危害进行整体评判并予以刑事处罚的一种制度。一罪累计数量处罚制度的存在有其价值判断依据—数个行为涉及的数量经过量的积累以及惊恐强化,导致数个违法行为的价值判断不同于单一违[……]
我国刑法中“明知”的含义和认定
【内容提要】“明知”是我国刑事立法普遍运用的表述犯罪主观要素的术语,也是长期困扰刑事司法实践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刑法学界对于“明知”的内涵也存在重大的认识分歧。在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中,“明知”的规定存在着混搭使用、表述模式的级次混乱、含义不统一等问题,这不仅导致刑法用语在文理上的混乱,混淆了罪过的[……]
徐振华 王星光:被害人过错的司法认定与适用
一、话题引出:被害人过错在涉死案件中的价值考量
[案例一]被告人刘加奎因未向被害人马立未介绍生意,马立未之妻徐翠萍便将刘加奎价值300多元的肉甩到地上。马立未夫妇拒绝市场管理人员的调解,并追打刘加奎夫妇。后刘加奎带徐翠萍去医院检查,检查无异常后,马立未仍纠缠不清。刘加奎恼怒后持刀当场杀死马立未,重[……]
死刑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
展开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区分两个极易被弄混的问题。一、死刑是否应当废止?这是一个理性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考察它:(1)死刑是否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2)死刑是不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犯罪方法?(3)死刑存在的真实基础,或者说死刑发挥的实际功能是什么?二、死刑是否能够废止?换言之,死刑的废止需[……]
怀孕女死刑犯的权益如何保护?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而遭受这种剥夺生命的刑罚方法的有关犯人通常都在当地犯了严重罪行。怀孕女死刑犯的权益如何保护?
1、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判处死刑。此处审判时包括羁押和提起公诉的整个期间,只要妇女在这个时候怀孕就不得判处[……]
从“少杀、慎杀”中感受人权温度
改进死刑立法,减少死刑罪名,严格死刑适用各项条件,进一步限制死刑的适用,我们正朝着这个正确的路径演进,最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发表《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全面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白皮书指出,中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取得新进展,国家严格[……]
郭洁 于阳: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范围新论
【摘要】《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到底是八种犯罪行为,还是八种具体犯罪的罪名,学界分歧较大。从该款的立法精神、规范目的以及对“犯罪行为说”存在的弊端分析入手,应当坚持犯罪行为限缩的“罪名说”的观点,因为对个人自由的保障是法益保护的应有之意。此外,在坚持犯罪行为限缩的“罪名说”观点的基础上,对该款规[……]
温建辉:论过当犯的罪过形式
[摘要]我国刑法规定的过当犯包括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两种形式。过当犯在客观上超过了必要限度,在主观上却认为自己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这是一种事实上的认识错误。过当犯对过当结果持疏忽大意的过失,因此疏忽大意,防卫过当行为人才把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当作必要的行为,以至于发生了重大损害;避险过当行为人也才把较[……]
罪量要素的价值属性在共犯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犯罪构成罪量要素有着完全不同于罪体要素的价值属性,因此,不可能在共犯理论中同时解决罪体与罪量两个不同层次的符合性问题。共犯认定与罪量要素所决定的公权力处置方式的判断具有位阶性,即:首先在不考虑罪量要素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判断参与人客观归责的范围;然后根据立法、司法解释确定[……]
试论单位责任人员犯与单位犯罪相同罪名的应数罪并罚
在单位犯罪中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员,又以自然人身份实施了同种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对被告人是按一般主体自然人犯罪适用刑罚,还是作为特殊主体适用刑罚,或者是实行数罪并罚,存在争议。
如案例:甲公司犯走私普通货物罪,被告人张某作为甲公司的直接责任人员应承担部分刑事责任。同时,被告人张某又单独犯有走私普通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