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对量刑情节的概念一直存在着多种理论观点,且至今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一局面已对我国规范化量刑的司法实践形成了重大制约。应将量刑情节的概念界定为:刑法明确规定或者予以认可的、基本犯罪事实之外的、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并在法官裁量刑罚时据以决定对犯罪[……]
王韶华:司法公开、审判秘密与法官独立
论文提要:司法公开的关键在于实质性公开,即公开裁判结果的形成过程——合议庭、审委会成员的具体裁判意见及其理由。对存在不同意见的,少数意见应与生效裁决意见一起公布。
法官独立行使职权是实质公开的前提,只有在法官可以独立行使职权的前提下,其意见才具有公开的价值和可能性。实质性公开又是监督和制约法官正当行[……]
绑赴刑场的青春
死刑——这两个字,在键盘上敲打的时候,手就突然开始颤抖。十指似乎如溺水者的慌乱,在虚空中挣扎。我在人世间讲述时代的故事,却一直不自觉又仿佛在刻意地回避着这两个透着血腥的字眼;仿佛要到血已冷却的阴间,才适合此类残酷的讲述。
问题是四九鼎革以来,这一词汇以接近粮食的频率,紧贴我们的生活。每一次死刑的发生[……]
区分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
【学科分类】刑法总则
【出处】《政法论坛》2013年第3期
【摘要】法定刑升格条件确有区分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必要。不具备违法推定机能、不是故意认识内容的首要分子、作为报酬的违法所得等升格条件是典型的量刑规则;具备犯罪个别化、违法性推定与故意规制三大机能的时间地点、行为方式、加重结果等升格条件是典型[……]
马静华:供述自愿性的权力保障模式
【学科分类】刑法总则
【出处】《法学研究》第2013年第3期
【摘要】在我国,通过权利保障维护供述自愿性的理论构想并未透过现行刑事诉讼法全面体现。在供述自愿性的权利保障模式之外,还存在通过外部权力制衡审讯权力,从而间接维护供述自由的权力保障模式。以侦讯的“基本有效性”为外部限度,供述自愿性的权力保障[……]
选择性罪名探究
【学科分类】刑法分则
【出处】本网首发
【摘要】选择性罪名规定在刑法分则同一条款中,法定刑相同;具体犯罪构成较单一罪名复杂;行为方式或者行为对象具有可选择性;在适用时,既可以统一适用,也可以分解适用。选择性罪名各选择项之间通常用顿号相连接,且各选择项之间具有同质性或者相关联性。选择性罪名按照行为与对[……]
张杰 刘邕麟:死刑的文化之维——中国传统死刑文化暨对当代立法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死刑文化表现为死刑报应观念根深柢固;死刑威慑效果笃信不疑;慎杀恤刑思想常有体现;讲究天人合一、顺天行刑,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死刑文化在当代立法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传统死刑文化对当代中国死刑立法既有积极影响,又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当前死刑制度改革中,应当扬弃传统死刑文化,[……]
刑法乃仁心之术?
刑法是以犯罪为研究对象的,而犯罪是一种恶,因此,刑法所具有的刚性无不凸显出其冷峻。而正因为刑法是研究恶的,才更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善的冲动,因为刑罚是科处于人的,对人性的理解决定了刑法的性质。正如日本刑法学家西原春夫所言:“刑法长着一张父亲般的脸,威严而慈祥”,“威严”因之惩治犯罪,“慈祥”为其保障人权[……]
申欣旺:死刑与社会公正
美国著名的中国法律问题专家科恩(JeromeA.Cohen)等人关于美国死刑问题的文集《当代美国死刑法律之困境与探索》在中国的出版显示出惊人的预见性,那些在美国死刑领域发生的问题正一一考验着大洋彼岸中国的司法能力。
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时,这个判决并没有带来公众心悦诚服的信仰,[……]
王进文:中国的“死刑双轨制”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有两个案子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与激烈争论。即7月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受贿和滥用职权案,最终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另一个案件是7月12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湘西非法集资案主犯曾成杰执行死刑,该案因未通知当事人家属而被认为是秘密处决、暗藏黑幕。
民间普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