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鸾:人权保障与死刑限制

【摘要】废除死刑和轻刑化是当代世界刑法发展的趋势。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建国初期就提出了不废除死刑,但坚持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在现阶段,“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是中国的重要刑事政策。“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取消了13个非暴力性经济性犯罪[……]

Read more

罪与罚:给林彪、江青集团主犯量刑

1980年底到1981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开庭审理了77天。这是漫长的77天,作为当时曾经尝够“文化大革命”之苦的人们来讲,“过程”似乎并不重要,大家关心的是“结果”——怎么判?人们把这次审判和审判结果同邓小平出台后的胸襟联系在一起,同中国是否选择依[……]

Read more

死缓限制减刑案件的裁判思路探究

作者:赵晓荣兰新华刘泽斌

本文以各地(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吉林、山东省潍坊及威海市、陕西、山西、安徽、湖南株洲及长沙市、四川、浙江、江苏、广东广州及中山市、海南等)法院的17则首例限制减刑(案件为样本,结合S省S市法院的实践,归纳和分析死缓限制减刑案件裁判思路的历程、差异和如何选择。17则案例,其[……]

Read more

陈兴良:身份犯之共犯——以比较法为视角的考察

【学科分类】刑法学
【出处】《法律科学》2013年第4期
【摘要】共犯与身份是刑法理论上一个较为疑难的问题,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典对此都有明文规定,因此形成关于共犯之身份犯的教义学原理。我国刑法并没有关于共犯与身份问题的一般性规定,而只是在刑法分则中存在个别性规定以及在有关刑法解释中存在规[……]

Read more

白林:联合国反死刑日寄语

10月10日是联合国反死刑日。

全球被执行死刑的人数每年达数千人,任何司法体系都无法避免误判,所以其中必有无辜者。我想借这个日子强调:因为死刑不可逆,全球多数国家已不再接受这一刑罚。在我们生活的国度中,尽管我们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上有差异,但司法错误可以不被纠正的想法是不能容忍的。

错误[……]

Read more

陈兴良:刑法前沿问题

题目:刑法前言问题

时间:2013年10月11日(周五)晚上7:00—9:00

主讲人:陈兴良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刑法前言问题,并不是刑法理论问题,而是和刑法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刑法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法,刑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刚刚过去的201[……]

Read more

阎二鹏:经济犯罪刑法适用的公众认同

【内容提要】从法理上而言,公众认同不仅是提高刑事司法公信力的根本途径,而且是罪刑法定原则之下的必然要求。经济犯罪大都属于法定犯的范畴,与自然犯相比,其违法性不易被普通国民认知,对其的刑法规制多采用空白罪状与兜底条款,如何区分经济违法性与经济犯罪至为重要。在经济犯罪刑法适用过程中,应通过破除“刑法万[……]

Read more

立足司法的死刑控制——当前我国死刑废止的一个过程叙事

【内容提要】中国的死刑终将被废止,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死刑被过多适用的现状必须及时改变。死刑的立法控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不能承担过多期待。相对而言,死刑的司法控制才是限制死刑适用的现实合理路径。死刑的司法控制应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齐头并进。较之于死刑的程序司法控制;死刑的实体司法控制更为[……]

Read more

略论死刑的民意引导——以慎用死刑为视角

【内容提要】对中国死刑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引导死刑民意逐步变化的过程。然而,如何引导死刑民意,必须遵循死刑心理形成、变化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影响死刑改革的稳步进行。基于此,死刑民意引导的基本策略,就是在理解公众在死刑改革问题上的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个群体如国家、学者、媒体和[……]

Read more

死刑限制之司法对策

【内容提要】死刑限制应包括死刑观念、死刑政策、死刑立法和死刑司法在内的全方位限制,而死刑司法限制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独到的作用,死刑司法限制是限制死刑适用最直接、最便宜,也是最具活力的方法。死刑司法限制应遵循严格司法解释、疑罪从无和严格核准等原则。死刑司法限制之具体措施包括确立死缓制度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