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林:联合国反死刑日寄语

10月10日是联合国反死刑日。

全球被执行死刑的人数每年达数千人,任何司法体系都无法避免误判,所以其中必有无辜者。我想借这个日子强调:因为死刑不可逆,全球多数国家已不再接受这一刑罚。在我们生活的国度中,尽管我们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上有差异,但司法错误可以不被纠正的想法是不能容忍的。

错误的死刑裁决一旦付诸执行,一切都不可挽回。

法国实施死刑有数百年。大革命之后,几次尝试废除死刑都以失败告终(1791年和1908),或仅持续了很短的时间(1848年)。在整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死刑始终是惩罚致命性暴力犯罪的通用刑罚。法律规定罪犯“必须被砍头”,公开行刑一直延续到1939年。在这之后,行刑改在监狱里进行,仅少数几人在场,为了使这越来越被认为不人道的行刑方式避开公众视线。

法国最终废除死刑是在1981年。基于哲学信念和道义高度,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和时任司法部长罗贝尔·巴丹戴尔决定废除死刑。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死刑合法、必要和有效。

而人类任何司法都有出错的可能,并且一次错误可能导致无辜者被处决(这是不能容忍的),这最终说服了公众。三十年之后,废除死刑得到绝大多数法国人支持,成为法兰西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废除死刑被写入宪法。

废除死刑之所以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是因为死刑废除后犯罪率并没有随之增加。根据法国以及其它国家的研究结果,死刑并不比其它刑罚有更大的威慑力。所以这一刑罚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甚至许多被害者家庭认为,死刑并不能让被害亲人复活,最重要的是正义得到伸张。而凶手的死亡不是伸张正义的必要条件,复仇不是正义。

今天,法国同其他欧盟成员国一道,把在全球废除死刑视为外交政策的一项重点。2012年12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有111个国家投赞成票,支持暂缓使用死刑。目前,全球只有21个国家仍在使用死刑。

我们在展开行动,目的是让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舆论关注法国废除极刑的原因,无论其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宗教状况如何。法国的一些作家、哲学家、法学家们曾充分描绘了极刑的残忍和不人道,帮助人们改变了观念,如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死囚的最后一天》(1829);加缪的《局外人》(1942),还有罗贝尔·巴丹戴尔的一些著作,如《执行死刑》都起了作用。

法国愿意同中国一道,在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为此人道主义事业而战。近几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死刑的实施更加慎重:自2007年1月1日起,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中国削减了死刑罪名。

上述法律进步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法中两国人民在废除死刑的问题上也将志同道合,正如两国人民在日益增多的领域意见相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