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行的减刑、假释程序依然存在服刑人员缺乏程序启动请求权、检察院监督相对滞后、执行机关的角色定位模糊的程序结构性缺陷,从而导致法院裁定形式化倾向严重的问题无法在此轮修法后得到有效解决。应有效整合现行的行政决策模式、学者提倡的诉讼化模式及新兴的公示听证模式,在我国减刑假释程序中推行混合模式,在[……]
田飞龙:保外就医缘何成特权绿色通道?
公众对刑事正义的关注往往止步于宣判,通过对“数字”刑期的直观心理感受衡量司法公正。然而,刑事正义不仅仅在于宣判,还在于执行。如果宣判的重刑未能获得切实有效的执行,罪犯通过各种“变通”实质上逍遥法外,则刑事正义荡然无存。在走向法治的当代中国,“同案不同判”已通过量刑指南、指导性案例等各种技术性手段予以[……]
陈瑞华:程序性辩护之初步研究
【摘要】程序性辩护是辩护方行使诉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直接目的是促使法庭宣告警察、检察官或法官的程序性违法行为无效,从而使“官方违法者”遭受某种程度的惩罚和制裁,使被侵害的权利获得司法救济。我国应按照诉权与裁判权相互制衡的理论,重新构建程序性辩护制度。当然,当前我国程序性辩护制度的重构还面临很多现实困[……]
强制医疗程序及其检察监督
【内容提要】修改后刑诉法新增的强制医疗特别程序开启了强制医疗司法化的进路,但刑诉法仅明确了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条件、启动主体、决定主体及简单的程序救济,具体的决定程序却语焉不详。在此基础上,两高司法解释以普通程序为模板把强制医疗程序的司法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由此形成了强制医疗立法上偏行政化与司法解释[……]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基层实践
【内容提要】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是监督职权和诉讼职权的统一。实践中,检察机关开展此项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认识存在偏颇;内部分工协作联动机制尚未确立;审查案件范围较窄;审查标准、时间和次数不明确;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性不强;考核导向制约工作积极性;未建立不羁押风险防控机制。为此,应进一[……]
王国龙:判决的可预测性与司法公信力
内容提要:任何社会中司法权威的确立,总是要以良好的司法公信力为前提。司法公信力是民众对公正司法的一种内心确信和普遍感知,判决的可预测性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社会基础。在现代开放社会中,司法尤其是法院在应对充满太多不确定性的社会情境当中,努力通过增强判决的可预测性来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无疑是从社会的“可感知[……]
特别重大贿赂犯罪适用指定监视居住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根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73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在查处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时,可以在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适用指定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在肯定检察机关适用指定监视居住措施必要性的前提下,侦查机关在具体运用该措施时应当在坚持其适用原则的基础上,准确领会立法精神,重点把握指定监视居住的适用条[……]
新刑诉法背景下受贿案中行贿人翻证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行贿人的证言在受贿案件的证据体系中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旦行贿人翻证,与其证言相关的犯罪事实极有可能因无法做到“供证一致”而难以被认定。基于避免惩处危险、维护人际关系、平衡个体情感等特殊因素的考量,行贿人证言的稳定性相对较弱,其往往围绕案件的构成要件事实和取证程序等进行翻证。修改后的刑[……]
检察机关参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探讨
【内容提要】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应当适用于贪污贿赂,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其它罪名范围可以依据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及条约义务来适当扩展,但当前不应扩展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普通刑事案件。财产范围包括违法所得、非法持有的违禁品及供犯罪所用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个人的财物。在诉讼中应区分具体待证事实[……]
客观公正:诉与不诉的考量标准
刑诉法规定,提起公诉应当满足事实清楚和证据确实、充分的条件,对于经补充侦查仍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实践中,多数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比较容易判断,检察机关在诉与不诉间也较易选择。但是,实践中存在少数案件的证据是否达到确实、充分并不似法律条文般泾渭分明,对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