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制度改革是当代中国刑事法治领域最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关乎中国法治和人权事业的重大进步。近年来,随着死刑案件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和《刑法修正案(八)》取消13种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中国死刑制度改革在司法和立法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2013年11月党的[……]
刘仁文:死刑研究十年心路
虽然从1996年开始我就陆续在报纸上发表过几篇关于死刑的小文章(如1996年在《法制日报》上发表的《建议将死缓改为一种独立的刑种》,1997年分别在《改革内参》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上发表的《生杀大权到底该谁掌管》和《落实新刑法关于将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2000年在《中国律师报》[……]
萧瀚:死刑——民意与法意间的尴尬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拟取消13项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如果该草案顺利通过,《刑法》的死刑罪名将从原有的68项减少到55项。此事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虽然这一内容取得了主流声音的认同,依然难掩舆论中的一些反对之声。
人类应懂得尊重生命
自从20世纪刑罚人道主义兴起,尤其“二战”之后,西方许多国家[……]
李清伟:司法权威的中国语境与路径选择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处在转型发展时期,司法承担着调节权益、解决冲突、实现治理正当化的功能。由于司法在中国制度框架中的特殊地位,原本仅具有裁判功能的司法,在中国制度实践中都具有政治意义。因而,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原本属于司法裁判意义上的纠纷,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化成影响社会安定的公共事件。司法功能异化严重威[……]
陈洪兵:财产犯罪对象研究
【摘要】何谓“财物”,应采管理可能性说,具有一定客观价值或者主观价值的有形财产、无形财产以及财产性利益,均应纳入财产犯罪的保护范畴;成立财产性利益犯罪,不应严格要求“移转性”;经营权、继承权属于刑法保护的财产性利益,但逼问他人银行卡密码、处于随时可以取款的地位的,不属于获得财产性利益;以暴力、欺骗手[……]
温建辉:刑法因果关系新思考
摘要:因果关系作为判断犯罪成立的前提条件,其基本定位应解决在刑法中的地位、作用和范围三个问题。来源于苏联的因果关系学说、新近颇有影响的大陆法系因果关系学说,以及西风东渐的英美法系双层次原因说,都因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而令人难以倚重。确认介入因素的传递作用,并按照因果关系的逻辑类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可划[……]
肖扬:走在法治的大道上
2013年岁末,受邀为《中国法律评论》创刊撰文。我在法律战线奋斗近半个世纪,见证并亲历了许多法律事件,恰逢当下法治改革掀起新热潮,实难掩心中的期待与关注,故欣然提笔,既为创刊道贺,更为法治的新发展鼓与呼。
一
改革乃“革故鼎新”之谓,改革之新首先在于观念之新。在立法取得长足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未成年人能被执行死刑么?——从“斯坦福案”到“洛波案”
死刑是对犯罪者处罚最严重的刑罚,严格限制死刑适用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而禁止对未成年适用死刑早已被绝大多数文明国度抛弃,而恰恰就有一个文明社会直到2005年才由最高司法机关基于“进化发展中之文明相当标准”判断对于犯罪时未满18岁之人科处死刑系属于残忍而不寻常的刑罚而宣布废除死刑,这个国家便是美[……]
论刑法中法律拟制的设置规则
刘宪权
【内容提要】欲要规避法律拟制设置不当的威胁,在刑法中设置法律拟制时就应当遵循一定的设置规则。法律拟制的设置应遵循立法拟制原则,应将法律拟制的设置主体限定为立法机关,严禁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进行任何形式的法律拟制。法律拟制的设置应遵循拟制相当性原则,立法者在运用法律拟制技术时,必须考量拟制情形与[……]
论自招危险之紧急避险的判断路径
【内容提要】自招危险能否成立紧急避险,存在多种学说。问题的关键在于破解行为人主观罪过与紧急避险权权利属性之间纠缠的困境,利益衡量和社会相当性理论可提供有效路径。避险挑拨不具备避险意图,不应成立紧急避险,其他类型自招危险均应允许有成立紧急避险的余地。只有以利益衡量为基础,同时济以社会相当性补充,才能[……]